缶翁艺术在日本
作者:裘索 2025-09-10507缶翁艺术在日本
文 / 裘索
干支甲辰年的今年是一代宗师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一枚雄浑苍茫的朱文印“雄甲辰”印章或印谱在各大纪念吴昌硕的展览中展出。这是一方缶翁爱用之印,很多书画作品上钤有雄甲辰。

吴昌硕篆刻  雄甲辰

雄甲辰印章边款
道光三十年甲辰出生属龙的缶翁,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一反古人雌甲辰为雄甲辰,以泥黄石治高六十七、三十毫米正方大体量的雄甲辰自用印,右侧雄字多斜线及弧形的灵动态势,左侧的甲辰上下两字多横平竖直的静态取势,动静结合而凸显动势。方寸金石是方与圆的综合艺术、也是动和静的大千世界,线条似乎会说话,目睹线条我们彷佛听到了雄甲辰的雄健浑厚之声,高古苍劲的金石之鸣,还有缶翁那技法之外的高迈的人文精神。
吴昌硕、一个响彻日本书画艺术界的名字,是晚清篆刻家、书法家、画家,海派文化艺术的开创者,即便在逝去九十六年后的今天,他的艺术思想及经典篆刻作品仍然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日本在甲辰年全国四馆联动展出吴昌硕作品的宣传
日本明治维新后,官方日历已没有了阴历春节新年,元月一日起便进入了甲辰龙年。日本史上最大规模的吴昌硕特展揭幕,东京国立博物馆元月二日起连续三个月的特展从吴昌硕的诗、书、画、印及其与日本的交友交流等诸方面,全面呈现这位“影响日本一个世纪的中国人”的风貌。不仅仅东京国立博物馆,还有东京朝仓雕塑馆、东京书道馆和关西的兵库县立美术馆先后呈现“吴昌硕的魅力与影响”、“海上画派和西泠印社”等系列纪念缶翁的活动。年初开始的关东关西四馆联展,这些联展组成了一个大型特展———吴昌硕的世界,而每一个展在吴昌硕的书画作品之外,都会展出缶翁大量的金石印章和印谱。

2018年4月12日,“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暨日本上野三碑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日书法展”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举行

2018年4月12日,(自左至右)群马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中村纪雄、群马县知事大泽正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吴超、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会长俞惠煜、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副秘书长(中方策展人)陈利于上海吴昌硕记念馆正厅合影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的“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中日书法展”开幕致辞中提及日本艺术界对吴昌硕的纪念缅怀时说:“在日本,吴昌硕先生的篆书篆刻被认为已经到了顶峰,每次我在文件盖章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吴昌硕的名字,然后再抬腕盖章。”吴昌硕的再传弟子之一,日本篆刻学界泰斗小林斗盦在其监修的《吴昌硕缶庐印存》一书中也写道:“吴昌硕虽为诗文、书画、篆刻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大家,但其篆刻艺术最早闻名,并成为了吴昌硕艺术之基石。”①然而,吴昌硕本人却从未到达过日本,为什么吴昌硕的艺术能在日本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呢?从吴昌硕篆刻在日本的传播途径出发,并通过吴昌硕艺术名震东瀛的深层原因两个层面来释明吴昌硕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
01
吴昌硕艺术在日本的
影响力概况
吴昌硕终其一生从未曾踏上过日本的国土,但他的书画和篆刻艺术却备受日本金石墨界的推崇。1996年,日本北九州地区甚至为吴昌硕铸立了铜质胸像纪念碑。日本政府对艺术家塑像立碑有明文的严格规制,尤其是对非日本籍艺术家规制更为严苛,必须在满足在日本居住并纳税满三十年等客观量化的条件后,方可提出为其建立胸像纪念碑的申请,吴昌硕毕生未曾涉足扶桑,显然不符合硬指标的规定。然而通过一系列的特别程序完成了塑像立碑工作。吴昌硕胸像纪念碑的落成完建本身便足以证明吴昌硕的名震东瀛,在日本艺术界无可撼动的坚实地位。
近些年来,日本还举办了多次吴昌硕艺术的相关展览。2017年11月3日至12月17日,福山书道美术馆举办《逝世九十年吴昌硕的世界:印与书画》展②。2018年1月2日至3月4日,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吴昌硕和他的时代:苦铁逝世90年》展,展出吴昌硕作品78件,以及他和日本友人的交往③。2018年2月12日至3月9日,大阪市蜗庐美术馆举办《世纪巨匠》――永远的大师吴昌硕展》,展出其作品35件④。由此可见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时至今日还在日本大受追捧。
日本人对吴昌硕艺术作品的学术研究方面也具有浓厚兴趣。以篆刻作品为例,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网站⑤显示的藏书中,包含“吴昌硕”关键词的篆刻相关图书共37册(其中日本出版的有33册),大大超过其他中国篆刻家如赵之谦(15册)、齐白石(14册)、苏宣(9册)、吴让之(9册)、胡震(8册)和徐三庚(6册)。前述吴昌硕篆刻相关书籍中有印谱等编辑作品29册;篆刻教学研究类图书8册;另有《吴昌硕篆刻字典》于1985年出版后,又于1992年和2017年再版两次。这些图书中,最早出版的可追溯到1927年4月⑥同风印社出版的《印印》第二辑,其中收录了菊池心海所藏的吴昌硕“白云堂主人”石印。而在日本最早公开出版的吴昌硕个人印谱可追溯到1942年清雅堂出版的《吴昌硕削觚卢印存》学术研究方面,在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学术信息数据库(CiNii)⑦中,可检索到包含“吴昌硕”关键词的论文 90篇,同样大大超过赵之谦(28 篇)、齐白石(18篇)、苏宣(13篇)、吴让之(8篇)、胡震(无)和徐三庚(3篇)。可见日本学术界对吴昌硕的篆刻艺术有着极高的关注与研究热情,反映出其在日本艺术界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02
吴昌硕艺术在日本的
传播途径及过程
吴昌硕与当时的日本金石书画艺术家及社会名流的广泛接触,是吴昌硕虽不曾涉足日本国土,但其金石书画艺术却依然风靡日本书画艺术界一大重要途径。
在松村茂树的《吴昌硕与日本人士》中记载了吴昌硕与96名日本人士的交流情况。其中除书法、绘画、篆刻等文艺界人物44人外,学界和教育界人物有20人,如汉学家、教育家长尾雨山、东方学家内藤湖南等那般的著名学者,政界人物有14人,如曾任日本首相的犬养毅、西园寺公望和清浦奎吾等当时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实业界26人,如大仓喜七郎、高岛槐安等知名财界人士(以上部分人士横跨了多个领域)⑧。前述的文化艺术界人物中,篆刻家包括圆山大迂、桑名铁城、山田寒山、河井荃庐、北大路鲁山人、三村竹清、山田正平、楠濑日年、北村春步、北川蝠亭三世、饭田秀处等。其中长尾雨山是吴昌硕在上海时期的邻居、诗友,1914年,长尾雨山因一战返回日本,他的归国对推动吴昌硕在日本艺坛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促成了吴昌硕日后与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高岛屋的多次合作;河井荃庐则是吴昌硕在日本的唯一弟子。由于吴昌硕始终未能如愿踏足东瀛,这些交流切磋形式往往是日本人士亲临中国拜访,或通过中间人向吴昌硕求购金石书画作品。旅日书画学者邹涛认为,吴昌硕名传东瀛,首先是篆刻,前述的96名日本人士中至少有25名得到过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其中已知最早的可追溯到1891年书法家日下部鸣鹤的求印⑨。由此可见,吴昌硕的篆刻艺术早在19世纪末就在日本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后,在1920年代,由大阪高岛屋牵头接连出版的《缶翁墨戏》(由长尾雨山作序)及其续集《缶翁墨戏二集》,掀起了日本对吴昌硕的追捧热潮。
此外,由日本名士白石六三郎创立,拥有纯日式庭园的日料会所“六三园”是吴昌硕钟意的去处,同时也是日本政商金融实业界高端人士的聚集地⑩,白石六三郎喜好中国金石书画诗文,又颇具财力和领导力,是在上海日本人的中心⑪。六三园也在1912-1926年间成为上海中日书画家展示、交流之场所。吴昌硕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个展也于1914年在六三园举办。此次个展展出吴昌硕作品数十件,使吴昌硕在上海的日本人社群乃至整个日本名声大噪。百年来,日本金石书画界对吴昌硕的艺术推崇备至,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著名篆刻家松丸冬鱼、传统书法巨匠梅舒适等大藏家收藏的吴昌硕作品甚至多达百件、千件。一时间,收藏吴昌硕的作品几乎成为日本金石书家立足艺坛的“必备条件”。
03
吴昌硕何以名震东瀛
——吴昌硕艺术在日本
传播时呈现的特点
由此可见,对于吴昌硕在日本的巨大影响,日本各界人士不遗余力的推动功不可没。那么,促使他们大力推介吴昌硕作品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1. 王一亭的津梁作用
究其从未涉足却名震东瀛声名远扬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海派书画大家王一亭。王一亭对吴昌硕极为欣赏推崇,力邀其从苏州移居上海,也使得这位“当朝艺坛四绝”最终于1912年这一风云际会的时期定居上海。吴昌硕与王一亭曾被称为“海上双璧”,在上海文史馆推出的纪念吴昌硕逝世90周年、王一亭诞辰150周年的《古意盎然———吴昌硕王一亭四代及友人书画展》中,有一幅《缶翁小像》,吴昌硕作题跋:“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为余画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余友也。先生在师友之间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甲寅秋七月,老缶题记,时年七十又一。”而正是通过吴昌硕间的友情,让王一亭认识到了吴昌硕在诗书画印上取得的全方位成就。当时,王一亭已是海派书画大家、商界名流,是许多日本财政界来往上海时首先联络的大买办家。他对吴昌硕敬重有加,不仅在生活与经济上给予吴昌硕多方接济支持,更是在艺界商界等社交界大力推介吴昌硕。
年轻时的俊卿手头不宽绰,便收藏汉砖,并将其拓印题跋,缶翁的求新求异,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精进至臻。专注于秦砖汉瓦,追摹古人得高趣,秦汉时期国力强盛,骨子里刻埋的是雄强、是风骨,缶翁也曾随吴大澂参与甲午海战,战事失利倍感痛楚,晚清最为凋敝时期,他心有物哀胸有呐喊,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缶翁很多的作品还是倍感亲切、有启迪有共鸣。王一亭敬仰缶翁的人格魅力,与吴昌硕倾心相交,吴昌硕的长孙吴长邺曾透露:吴昌硕初到上海,刚开始画卖得也并不好,是王一亭悄悄地买下一批,以安老人之心⑫。可见王一亭对吴昌硕的多方帮助,经由王一亭的引荐推介,一时间从日本求购吴昌硕书画金石作品的订单犹如漫天飞雪,许多知名的日本金石书画大师都纷纷请求购得吴昌硕的亲笔大作。
2.从侧锋到正锋
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期间清代新的书画金石艺术成果很难传到日本⑬。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了积极吸取中国新风格的流派⑭。

吴昌硕书法 石鼓文
吴昌硕先生的金石书画成就在日本广泛流传,并对日本书法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陶染与改良,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吴昌硕先生正锋书法的精湛技艺。日本自向中国学习汉字以来,在极为漫长的岁月中学习王羲之的侧锋书法。而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将“唐样书法”,即中国正锋书法作为“公式书法”。以前述的日下部鸣鹤为首的许多日本书画家为学习正锋书法而前往中国。同时,除书法家外,日本的篆刻家们也开始追求正锋艺术,而在此之前,日本篆刻界最为流行的是偏锋刀(片刃)刻法⑮。前述最早与吴昌硕交往的日本人士之一,篆刻家圆山大迂就曾经师从徐三庚,提倡废除侧锋而使用中锋(正锋),对日本篆刻界具有很大影响⑯。吴昌硕在日本唯一的弟子河井荃庐,也在赴中国前师从新派篆刻家筱田津介⑰,后又向吴昌硕学习的正锋刻法,他对吴昌硕十分仰慕,1897年特奉函请教印学,1900年又专程赴上海拜师,1902年河井再次来华,其间大多逗留杭州,出示印作请吴昌硕指点,他与叶铭、王禔、丁仁、吴隐等共同切磋印学,亦获益颇多,最终成为日本印学的一代宗师⑱。吴昌硕受石鼓文影响,独特的苍茫雄浑、凝炼遒劲的篆法笔势形成的其篆刻风格貌拙气酣、风骨强韧,所采用的钝刀篆法所蕴涵的古朴强劲的篆刻风貌也恰好契合了近代日本文人的艺术审美情趣,也正是如此、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对当时的日本篆刻书画界的影响力及渗透力近乎无人取代。小林斗盦在《关于吴昌硕逝世五十年纪念展》一书中写道:“……其篆刻执刀法与单钩式相同,自上而下运刀。这其实是篆刻出朴茂创劲的印章之最佳方式”。
3.最后的文人
另一方面,吴昌硕符合当时日本文化界青睐的“中国文人”这一人设。日本自古以来尊重中国的文人,但是由于江户时代的锁国政策,导致日本不了解中国文人发展的最新情况⑲;另一方面,明治维新以来,由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欧美文化在日本大行其道,而与吴昌硕形成交际网络的日本人士,则大多因为在旧式蕃校学习的经历而具有深厚的汉学素养,与之形成了鲜明对照⑳。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人士找到了吴昌硕,不过由于时代的变化,吴昌硕越发显得像是“中国最后的文人”,迫切地希望与之建立联系的日本人士当然会作此想㉑。日本别府大学名誉教授荒金大琳曾说:“日本人原先学习的中国的诗、书、画、印,都是分开来的。因此,许多日本艺术家也将诗、书、画、印分开进行研究。但是,观吴昌硕的作品,其诗、书、画、印都由同一人完成,这让许多日本书画篆刻家感到由衷钦佩。”长尾雨山认为,日本的文人画家缺少学问,诗书的造诣也不深,不是真正的文人,因此也不存在真正的文人画,因此,长尾雨山向日本人士大力推介吴昌硕的作品,使日本人见到了真正的文人画,并被其魅力吸引,而吴昌硕的书法篆刻也随之备受欢迎,日本出现了“吴昌硕热”㉒。吴昌硕诗、书、画、印皆精,其作品颇具熏染力,他的画中有书印,印中有字画,书中有画印,自成体系,而其篆刻艺术则勤取钝刀硬入,尤为朴茂创劲。日本书法史学家石川九杨在《吴昌硕书画与篆刻的世界・特集》中写到:“吴昌硕先生作为篆刻家,给篆刻史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其书法即是篆刻,画亦即是篆刻。其篆刻艺术堪称是‘境界的跨越’。其‘石鼓文’书画艺术与其刻印艺术是等价的”㉓。日本谦慎书道会原理事松清秀仙在《中国书法选60吴昌硕集》一文中提及:“众所周知,吴昌硕曾对自己的艺术评价为‘篆刻第一、书法第二、绘画第三’,但追寻其学习的过程来看,他先后学习了颜真卿、钟繇的楷书,王铎、米芾的行书,再到隶书、篆书,让他引以为傲的篆刻也是因为精通篆书所致”㉔。这在《吴昌硕隶书册》㉕及《清吴昌硕尺牍|诗稿》的解说㉖中均有提及。作为印坛领袖人物,吴昌硕的篆刻对近代中国乃至日本的书画艺术界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篆刻源自西周籀文《石鼓文》,几十年如一日地临习和研究《石鼓文》,被后人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的篆书进入《石鼓》,又走出《石鼓》,把“石鼓体”变成“昌硕体”。以其雄强朴野、率放不羁的笔触造就新的书法体势,是篆书艺术的“涅槃”和新生。而吴昌硕自己也认为:“篆刻实际上是篆书加雕刻。在其书理上是共通的,书法好,运字刻刀也能得心应手,以刀表现笔法之力与趣。印要刻得好,要多从书法方面下功夫”。
04
结语
由日本谦慎书道会编辑、理事长青山杉雨题词、二玄社出版的设计考究、印刷精到的224页大版面的《吴昌硕全貌》一书,是1977在东京上野森美术馆举办的吴昌硕逝世五十周年的吴昌硕纪念展的作品集,这是西宁川、青山杉雨、小林斗盒等日本书画篆刻的艺坛泰斗等积极筹划的大展。缶翁一生从未涉足扶桑、却名震东瀛,大和民族对其爱戴敬仰有加。
吴昌硕绘画
《削觚庐印存 怀玉印室藏本》解说中,小林斗盦认为:“比起晚年作品中的超脱,吴昌硕中年时期作品则更可见其勤勉精励,钻研其这个时期作品,更容易领悟其篆刻之精髓,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吴昌硕的篆刻艺术,更是近代篆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㉗吴昌硕的篆刻创作首重篆法,观其篆刻作品可见其篆印文字的篆法之美,作品多为气势旺盛,稳重丰满,小中见大,整体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纵观吴昌硕在其艺术生涯、尤其是在“石鼓篆书”上的造诣,除其天赋凛然之外,更多的是他永不停歇的刻苦精神方才造就了其在篆刻乃至其他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缶翁作为中国海派文化创立者,他的一书一画、一诗一印的海派艺术与上海开埠的历史交织,见证了上海的变迁。吴昌硕艺术在日本的传播为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在国内的弘扬以及全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方面,吴昌硕的成功经验表明,海派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使其具有超越地域界限的传播力。另一方面,他的艺术作品和精神风貌也揭示了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传统的再创造,让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艺术不仅在中国蓬勃发展,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1922年,高岛屋为王一亭和吴昌硕举办二人展,并出版《一亭近画》,当时影响极大;此后,高岛屋又多次为吴昌硕办展;日后成为吴昌硕作品收订单的重要据点。据传通过高岛屋、王一亭等从日本来的订单数量甚至达到上万件。可以说,高岛屋多次举办吴昌硕作品展览,是其艺术成功传播的关键一环。展览活动的频次和规模,不仅为吴昌硕作品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也为其艺术风格树立了国际化的品牌形象。由此可见,多办展览、借助大型文化平台,是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的上海,值缶翁诞辰180周年的甲辰年之际,又雄起以缶翁为代表的海派艺术,中华艺术宫将于今年12月举行吴昌硕艺术特展,值得期待。
甲辰秋日
于伊豆鸟虫屋
① 吴昌硕著、小林斗盦监修:《吴昌硕缶庐印存》,东京:书学院出版部,1983 年。
② 福山书道美术馆,<将举办秋季藏品展:《逝世九十年吴昌硕的世界:印与书画》>
(http://www.city.fukuyama.hiroshima.jp/site/fukuyama-syodo/104726.html),2017年10月30日,2024年5月6日取得。
③ 东京国立博物馆,《吴昌硕和他的时代:苦铁逝世90年》作品列表
(https://www.tnm.jp/modules/r_exhibition/index.php?controller=item&id=5345),2024年5月6日取得。据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员富田淳介绍,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不少吴昌硕作品来自于日本书法大家青山杉雨捐赠。
④ Internet Museum,《世纪巨匠 永远的大师 吴昌硕展》
(https://www.museum.or.jp/modules/im_event/?controller=event_dtl&input[id]=90260),2024年5月6日取得。
⑤ 国立国会图书馆在线(https://ndlonline.ndl.go.jp/)2024年2月28日取得。
⑥ 权田瞬一著:<同风印社《印印》总目录化报告>《书学书道史研究》2014年第24期。
⑦ CiNii Articles 日本论文检索(https://ci.nii.ac.jp/)2024年4月30日取得。
⑧ 松村茂树著:《吴昌硕与日本人士》,东京:大妻女子大学人间生活文化研究所,2019年。
⑨ 松村茂树著:<日本文化界吴昌硕关联年表>《人间生活文化研究》26期,大妻女子大学,2016年。
⑩ (作者不详)《吴昌硕缘结六三园》,新民晚报:2011年1月31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7/10/1149804_211611537.shtml)。
⑪ 松村茂树著:《吴昌硕与日本人士》,东京:大妻女子大学人间生活文化研究所,2019年。
⑫ 汪伟著:<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收藏界》,宁夏雅观收藏文化研究所,2018年01期。
⑬ 松村茂树著:<足未踏日本,名仍震东瀛--从与日本人士交流的角度看吴昌硕艺术的本质>,《紫禁城》,故宫博物院,2018年04期。
⑭ 神野雄二著:<日本印人研究:日本印史及其特色>,《国语国文研究与教育》48期,熊本大学,2010年。
⑮ 松村茂树著:<足未踏日本,名仍震东瀛--从与日本人士交流的角度看吴昌硕艺术的本质>,《紫禁城》,故宫博物院,2018年04期。
⑯ 松村茂树著:《吴昌硕与日本人士》,东京:大妻女子大学人间生活文化研究所,2019年。
⑰ 神野雄二著:<日本印人研究:日本印史及其特色>,《国语国文研究与教育》48期,熊本大学,2010年。
⑱ 郭超英著:<西泠印社对外文化交流述略>2018年11月28日(https://www.sohu.com/a/278447212_216296)
⑲ 松村茂树著:<足未踏日本,名仍震东瀛--从与日本人士交流的角度看吴昌硕艺术的本质>,《紫禁城》,故宫博物院,2018年04期。
⑳ 松村茂树著:《吴昌硕与日本人士》,东京:大妻女子大学人间生活文化研究所,2019年。
㉑ 松村茂树著:<足未踏日本,名仍震东瀛--从与日本人士交流的角度看吴昌硕艺术的本质>,《紫禁城》,故宫博物院,2018年04期。
㉒ 松松村茂树著:<足未踏日本,名仍震东瀛--从与日本人士交流的角度看吴昌硕艺术的本质>,《紫禁城》,故宫博物院,2018年04期。
㉓ 《吴昌硕书画与篆刻的世界・特集》,东京:艺术新闻社,墨110号,1994年10月。
㉔ 吴昌硕著;《中国书法选60吴昌硕集》,东京:二玄社,1991年第2版。
㉕ 松丸东鱼编辑:《吴昌硕隶书册》,东京:松丸氏子书印酒堂,1969年。
㉖ 神田喜一郎、西川宁监修、青山杉雨解说:《清吴昌硕尺牍|诗稿》,东京:二玄社,1970年。
㉗ 比田井南谷发行:《削觚庐印存(第二种)怀玉印室藏本》,横滨:书学院出版部,19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