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首页 锦天城概况 党建工作 专业领域 行业领域 专业人员 全球网络 新闻资讯 出版刊物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订阅下载 CN EN JP
首页 > 全球网络 > 上海 > 出版刊物 > 专业文章 > 预制菜的真相审判:以消费者的视角“围观”西贝与罗永浩之战

预制菜的真相审判:以消费者的视角“围观”西贝与罗永浩之战

作者:吴强 2025-09-16

一句吐槽引发的,不只是舆论风波,更是消费者知情权、商家名誉权、网络大V表达权三重拷问。


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一句看似随意的评论,在西贝老总贾国龙的强势硬扛下,迅速点燃舆论场,将“预制菜”推向公众审视的焦点。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或许只是一次主观评价和一次吃瓜围观,但在法律层面,它却涉及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经典冲突。评论中那句“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触及事实陈述的边界,如果被认定与事实不符,则可能构成名誉侵权;而“贵”“恶心”则属于价值判断,通常受到法律对消费者评价权的保护。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中国尚无统一的“预制菜”法律标准,西贝的“中央厨房+门店现炒”模式究竟该如何定性,成为法律与舆论争议的核心。同时,更不可忽视的是,这场争议的底色其实是消费者“我吃的到底是什么”的追问——知情权应被置于与名誉权、表达权同等的重要位置,它关涉消费者对原料来源、加工方式与预制比例的真实了解,以及据此作出选择与支付溢价的正当性。

当标准缺位时,法律的天平很难准确校准。事实上,预制菜并不是新鲜事物,它涵盖范围极广:从简单的净菜半成品,到复杂的中央厨房标准化菜品,都可归入不同层级的“预制”。但在法律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标识要求,消费者在餐厅里看到的一盘菜,究竟是厨师现场炒制,还是工厂加工后加热出品,全凭企业自说自话。这种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信任危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则要求食品经营者如实说明原料和加工方式,不得隐瞒或作虚假宣传。若餐饮企业在点餐环节不作说明,实质上就可能构成对知情权的侵犯。也正因此,知情权的制度化尤显紧迫:缺乏统一定义与强制性标识,削弱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与议价权,消费者无法基于真实信息判断是否愿为“现炒”或“预制+加热”支付差异化价格,从而激化对价格与品质的争议。

法庭上的角逐,换不回市场的信任。如果这场纠纷进入法庭,西贝与罗永浩的攻防逻辑将各自呈现。对西贝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举证,它必须通过详尽的采购记录、后厨流程、监控资料等证明菜品既非“国家法律”规定的“预制”,也非就餐食客心目中的“预制”。这一举证过程充满风险。一旦败诉,不仅无法挽回声誉,还会加深公众对其“遮遮掩掩”的质疑。即便胜诉,也难以彻底扭转舆论印象。对罗永浩而言,他则可能利用“消费账单被公开”这一隐私侵权问题进行反击,同时以“十万元悬赏预制菜线索”的方式,将自己从单纯的“吐槽者”转化为“监督者”,有效地将矛头重新引向西贝。这一攻守转换,正体现了法律与公关的双重较量。更关键的是,单靠诉讼层面的“事实—证据—责任”链条,无法替代面向所有消费者的“公开—告知—标识”机制:知情权的保障应体现在菜单与点单环节的显著标注、预制比例的必要披露、以及可核验的追溯信息,而不是仅在个案诉讼中被动呈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商品的性能、用途、质量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否则同样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每一场舆论争议,都是法律与社会博弈的投影。深入来看,预制菜之所以引爆公众情绪,并非出于“加工工艺”的争论,而是触及了消费者对公平交易与知情权的敏感神经。消费者愿意为新鲜现炒支付更高价格,却不愿意为“预制+加热”买单;如果企业未如实告知,甚至模糊化概念,就会被认为是侵犯知情权甚至构成欺诈。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缺失带来的不仅是纠纷无处裁定,更是信任危机无处修复。换句话说,预制菜的问题并不在于它“预制”的本身,而在于信息透明度与定价合理性。进一步而言,商家的如实披露义务与买家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紧密牵连:当信息被有意或无意地隐藏,消费者不仅可能被剥夺选择,还可能承担与自己偏好不符的价格与健康风险,最终把个案不满转化为群体不信任。

在公众事件里,法庭裁判的是责任,舆论裁判的是信任。这场风波其实是一场“标准之争”,如果国家层面明确规定预制菜的定义,并要求餐饮企业公开告知使用比例,那么罗永浩的言论是否属实,就能通过客观标准加以验证;而西贝也能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自证清白。没有标准,企业和消费者只能在舆论场里互相攻防,最终演变为信任的瓦解。围绕知情权,更可进一步细化为三项可操作路径:其一,“定义+分级”,区分净菜、半成品、成品加热等不同层级;其二,“强制标识+显著提示”,在菜单、点单页、外卖详情页标注“现炒/预制”及关键工序;其三,“可追溯+抽检公示”,以批次追溯与第三方抽检报告为载体,形成可以被验证、可被比较的公开信息场。这些措施不仅呼应了《食品安全法》“全过程追溯”的原则,也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情权+选择权”的框架相一致。

法律决定是非,唯有信任决定未来。这场风波最终可能以和解收场,但其留下的法律与社会思考仍值得深究。消费者呼唤透明,企业追求效率,公众人物追逐表达自由,这三股力量的冲撞,正重塑着餐饮行业与公共舆论的边界。西贝与罗永浩的故事,是一次预制菜争议,更是一堂法律与公关的公共课,提醒所有参与者:在新消费时代,法律不仅裁定是非,更检验信任,而信任,才是最稀缺的资源。而要把信任从口号落到行动,知情权的制度化与企业的主动披露,是最短的路径、最低的成本。

品牌所承载的不只是资本,更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饭碗和生计。这场舆论与法律风波,表面上是品牌危机,但背后是一万多名西贝员工的生计问题。若企业陷入长期舆论漩涡,门店经营受挫,最终承担后果的,可能是最基层的服务员与厨师以及无数个链条上的供应商。法律在保护企业名誉时,实际上也间接保护着他们的就业稳定。危机不会立刻摧毁企业,但若错过转机,危机会成为慢性毒药。西贝是中国餐饮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几十年的积累会不会因一场舆论风波而立即崩塌,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但在餐饮业竞争激烈、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的当下,如果不能借此机会真正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品牌的长远前景将受到严重威胁。落实知情权并非“额外负担”,恰恰是稳定预期、对冲舆情波动、守住就业底线的现实抓手。

真正的投降,不是放弃,而是换一种方式赢回未来。所谓“投降”,意味着西贝不再与罗永浩在法律和舆论上“硬怼”,而是承认行业透明度不足,主动披露菜品信息,以开放姿态赢回信任。短期看,这似乎是低头“认怂”;但长期看,却可能化解危机,甚至引领行业走向标准化。对于企业而言,或许真正的胜利,不是赢得一场官司,而是赢得消费者的心。把“投降”落在具体动作上,就是把知情权做实做细:菜单分区展示现炒与预制、标明关键工序与预制占比、建立原料与供应链的批次追溯、定期公布第三方抽检与客户反馈数据。让消费者“看得见、看得懂、可核验”,才是走出风波的确定解。